社会上长期流传着“养儿防老”的传统观念,认为孩子在父母年老时能够照料和陪伴,是一种孝顺的表现牛金财富,能够让父母安享晚年,尽享天伦之乐。然而,陪伴式养老有时反而成了“陪伴式啃老”,让父母在辛劳了一辈子之后,陷入了新的困境。
陪伴本应是养老的最理想方式,但为何它有时会变成“啃老”的代名词呢?
董阿姨就是一个深受“陪伴式养老”困扰的例子。她是60年代出生的,年轻时离开安徽老家,远嫁到广州。刚开始的日子虽然艰辛,但也很甜蜜。丈夫对她体贴入微,公公婆婆也非常疼爱她。然而,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,丈夫早早去世,随后公公婆婆也接连生病,董阿姨既要照顾年幼的儿子,又要照顾生病的公婆,忙碌且身心俱疲。
展开剩余87%但她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照顾,公公婆婆的病情有所好转,为了不再打扰董阿姨,他们决定返回老家居住,把房子留给她。董阿姨的儿子看到母亲如此劳累,也努力学习,成绩一直优异。虽然其他孩子都穿名牌、报各种补习班,他却一年四季穿着校服,依靠自己努力学习,成绩不断提升,最终考入了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。
儿子在选择专业时,虽然对天文充满兴趣,但考虑到未来的经济压力,最终选择了金融学。毕业后,儿子顺利在一家银行找到工作,收入丰厚,还娶了媳妇,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。夫妻俩非常孝顺董阿姨,一有空就会来看她,还总是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。
那时,董阿姨仍然在学校教书,收入也不错,身边有学生陪伴,生活虽然简单,却并不孤单。然而,55岁那年,董阿姨退休后,突然觉得生活有些空虚。她每天的日子简单且重复,买菜、散步、看书,有时跟儿子通个电话,虽然看似没有经济压力,也不需要应对复杂的社交圈,但董阿姨内心依然感到孤独。她曾想让儿子接她过去住,但又担心他们会觉得麻烦,于是一直未曾开口。
直到2020年春节,儿子来广州探望她,主动提出让董阿姨搬过去一起生活。起初,董阿姨拒绝了,认为儿子一家已经有了一个小孙子,生活很忙,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照顾她。没想到,儿子却表示这是儿媳的意愿——至少董阿姨现在还能自理,儿子和儿媳都能全心照顾她。听到这番话,董阿姨感动得热泪盈眶,她知道儿子一直孝顺,没想到儿媳也这么体贴,一家人如此关心她,她感到无比温暖,甚至觉得“这一生值了”。
然而,这次搬到儿子家,却让董阿姨陷入了另一场噩梦。儿子家虽然生活条件不错,但房贷沉重,而董阿姨的房子是她和丈夫、公公婆婆几代人共同努力打拼才买来的。临走时,董阿姨把房子租了出去,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,完全足够她维持生活。
刚开始,董阿姨在儿子家忙碌了起来,主动承担起了所有家务,买菜、做饭、洗衣、拖地,还要接送孙子上学。虽然很累,但她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,一家四口坐在餐桌前共享天伦之乐,是她一直梦寐以求的温馨画面。儿媳妇做主,每月给董阿姨3000元零花钱,让她自己买衣服、食物,董阿姨虽然没有拒绝,但大部分钱都存了下来,以备不时之需。
然而,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。儿子和儿媳所在的公司陷入了困境,生意不好,尤其是儿媳的私企几乎要倒闭,经过多轮裁员和降薪,一家人的经济压力逐渐加重。于是,儿媳开始向董阿姨提出能否减少零花钱,董阿姨立刻答应,说自己有积蓄完全够用,甚至把之前攒下来的几千元还给了儿媳。
接下来,儿媳完全失业,留在家里照顾家务、找工作牛金财富,董阿姨心疼儿子一个人忙碌,便决定每个月给儿子4000元补贴家用。起初,一切似乎还可以维持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董阿姨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。每月给儿子补贴4000元,买菜、买日用品的钱都是她自己掏,偶尔还要给孙子生活费,日常开销越来越大。
终于,董阿姨的钱所剩无几,她开始和儿子商量,是否可以减少一点贴补。起初儿子答应了,允许她每月只给2000元,但没过多久,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她的感受。
有一天,儿子下班回家,开始抱怨车子太破,开出去应酬时还被老板指责,油耗大、噪音大。儿媳也表示无奈,询问是否能换辆车。儿子心里算了一下,现阶段没钱换车,但又觉得这辆车不太好用,决定向母亲开口,要求她出钱买新车。
董阿姨并没有立即拒绝,觉得换辆车也不算太贵,自己最多帮忙出个几万块钱。然而,儿子看中的车是一辆豪华车,价格接近40万元。董阿姨苦口劝说儿子,这么贵的车家里现在根本承受不起,但儿子却坚持认为,买新车是为了面子,如果不能买名牌车,就不如不换。面对儿子的固执,董阿姨感到心如刀割。
她最终决定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——存折上大约有四五十万元,为了儿子的面子,她一次性拿出了30万元。董阿姨虽然心疼,但还是安慰自己,钱本就为了孩子,但心里始终无法释怀: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,为何要这样浪费在不必要的面子上?
新车很快提了回来,儿子开着车满面春风地回家,带着家人去兜风,拍了很多照片。晚上,董阿姨无意间看到儿子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动态:“新车到手,全款拿下,敬诗与远方的明天。”许多人都在夸儿子有本事,董阿姨却感到心如死灰,这辆车几乎是她的血汗钱,儿子却完全没有提到感激之情。
第二年,儿子带着董阿姨回了广州的老家。这套房子原本出租,但租户退房后一直没找到新租户。到家后,儿子开始翻找房产证,董阿姨问他找什么,儿子回答说要房产证。董阿姨笑了,说房子已经出租,房产证肯定带走了。没想到儿子却急忙打电话给妻子,说要卖掉房子,用卖房的钱来还自己的房贷。
董阿姨拒绝了,她不愿意卖掉自己和丈夫、公公婆婆的心血积蓄。然而,儿子却坚持认为母亲已经搬到南京,老家房子无人居住,卖掉可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。董阿姨情急之下哭了出来,而儿子却依旧无动于衷,站在一旁抽烟。终于,董阿姨在极度无奈中将房产证交给了儿子。
几个月后,房子被卖掉了,钱足够儿子还清贷款,并且有了些多余的资金,儿子开始添置家具。董阿姨目睹这一切,心如冰凉,最终忍不住告诉儿子,今后她再也不会为他们提供一分钱。儿子却毫不在意,反而冷冷地回应:“妈,你的钱不给儿孙花,给谁花呢?”
此后,儿子不再直白地要求钱,而是打起了感情牌,以孙子为借口,让董阿姨为孙子花钱。在董阿姨不再能支撑时,她变得几乎没有任何积蓄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